|  
 
 文| 林 语 
 字| 1461 
 伊索寓言中,有个《狐狸与葡萄》的故事非常经典。
 
 故事是这样的,有一只狐狸经过一个葡萄园,看到葡萄架上的葡萄馋得很,狐狸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。
 
 葡萄架子很高,狐狸一次又一次跳起来,可是无论怎么努力,都没办法达到葡萄的高度,无论如何都摘不到葡萄。在失望了很久之后,于是,狐狸说:"算了,反正这葡萄是酸的,只是看起来好而已。"
 
 言外之意,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,即使跳得够高,摘得到也还是"不能吃",这样,狐狸也就"心安理得"地走开,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。
 
 这就是所谓的"酸葡萄效应"。
 
 因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,进而产生了挫折感,为了解除内心不安,编造一些“理由”来自我安慰,以消除紧张,减轻压力,使自己从不满、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,保护自己免受伤害。
 
 在生活中,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。
 
 同事买了最新季的新款包包,午休时引起全体围观,人群中总会冒出一个声音,“还好了,这个颜色没有想象中那么正哎”;
 
 在公司工作表现突出,频频得到上司表扬,可与此同时,一直对自己关爱有加的前辈突然疏远,态度有了360度的转变。
 
 
  
 
 
 
 比较是心理失衡的根本诱因 
 
 
 “酸葡萄效应”分为两种情况: 
 酸别人,比如上文中酸同事包包的言辞; 
 被别人酸,比如360大转变前辈的态度。 
 其根本原因,在于比较。 
 
 
 “社会比较理论”提出,在现实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的情况下,人们会利用他人作为评价尺度,以评价自身的想法是否妥当,或自己的能力究竟如何。 
 
 
 简单来说,我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行为,进而得出“自我评价”。 
 
 
 “自我评价维护理论”指出,人们的行为有维持或提升自我评价的动机 ,其中包含两个过程: 
 
 
 1、反映过程 
 人们受身边人的优越特征、成绩惠及,从而令自我评价上升。 
 
 
 2、比较过程 
 与身边人的优越特征、成就相比较,导致自我评价降低; 
 与身边人的劣势特征、缺点相比较,导致自我评价上升。 
 
 
 在比较的过程中,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能够让自我评价上升的对象。 
 比如,和牛人同框,觉得自己也变很牛; 
 和比自己弱的比较,觉得自己瞬间高大; 
 和比自己牛的大咖比,觉得自己很渺小。 
 
 
 
  
 
 
 
 嫉妒是思维偏差的底层归因 
 
 
 所谓“两军交战必有一伤”,比较,就一定有高低,有输赢,而结果不能总是一家独赢,如果输了,怎么办呢? 
 
 
 会感到受挫,会内心焦虑,会自尊低下,这里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情绪,也是诋毁他人心理形成的主要诱因——“嫉妒”。 
 
 
 嫉妒最大的特点就在于,是人们最不愿承认的情绪之一,对现实逃避,对他人贬低,充满敌意心理。 
 
 
 甚至会造成“敌意归因偏差”,即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,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归结为敌意的倾向。 
 
 
 因为不想承认,所以倾向于把自己的情绪投射给对方,以表面上极其正当的理由向对方攻击。 
 
 
 这是价值感及自我评价系统失衡导致的,与自尊心相关,具有极强的破坏性,容易寻求报复,采取攻击行为。 
 
 
 同样与自尊心相关的,还有“幸灾乐祸”的心理。 
 
 
 人们受到身边人的优越特征影响,产生嫉妒;但有时身边人的不幸,引发的并不一定是“同情”,也有可能是“幸灾乐祸”。 
 
 
 觉得受害者咎由自取时,当受害者遭遇不太严重时,甚至受害者地位越高,人们越容易“幸灾乐祸”。 
 
 
 有趣的是,“幸灾乐祸”的程度,与“嫉妒”情绪,及“攻击性”成正相关。 
 
  
 
 
 
 所以,你发现了吗? 
 这也是人际关系中最吊诡的一件事情: 
 “为什么总有人莫名其妙地讨厌你?” 
 “与你无关!” 
 
 
 为什么态度友好的同事一夜之间变得异常冷漠? 
 为什么总有人对你吹毛求疵? 
 为什么表面对你热脸相迎的人,却在背后对你恶语相向? 
 别怀疑,真的与你无关。 
 
 
 坚信自己的“自我评价”系统, 
 掌控关系中的分寸感,不酸别人, 
 至于被别人酸,不该影响你的“自我评价”, 
 因为,与你无关。 
 
 /END/ |